一、车间布局规划要点
食用菌净化车间布局需科学合理,依生产流程有序展开。从原材料入场开始,应设置独立且封闭的原材料预处理区,配备专业的筛选、去杂设备,防止外源污染引入。接种环节务必处于高洁净度空间,空气单向流设计确保尘埃粒子与微生物难以滞留,降低杂菌感染风险。培养区温度、湿度、光照可控,分层式或架式布局充分利用空间,又保障每一批次食用菌生长环境均匀稳定。出菇阶段区域面积要充足,方便采收操作同时避免人员频繁走动扬起灰尘,影响菇品质量。
二、空气净化系统核心要素
空气净化堪称食用菌净化车间 “心脏”。初效过滤器负责拦截空气中大颗粒尘埃,如毛发、纤维,定期清洗或更换,保障进气初步洁净。中效过滤器进一步捕捉细小颗粒,为后续高效过滤减负。高效过滤器(HEPA)则是守护洁净的最后防线,对 0.3 微米及以上微粒过滤效率高达 99.97% 以上,严格限制外界微生物入侵。同时,通风系统要依据车间规模、菌种特性精准计算换气次数,一般每小时 10 - 15 次,维持稳定正压环境,让洁净空气持续充盈车间,抑制杂菌滋生。
三、温湿度与光照调控秘籍
不同食用菌生长阶段对温湿度、光照要求各异。菌丝生长阶段,多数菌种适宜温度在 22 - 25℃,湿度维持 60% - 70%,此阶段避光培养,避免光照刺激菌丝过早分化。进入子实体发育,温度微调至 15 - 20℃,湿度提升至 85% - 95%,模拟自然出菇环境,且需给予适量散射光,诱导菇体正常形态建成。智能调控系统实时监测数据,通过空调、加湿器、除湿器、补光灯协同作业,精准打造适宜小气候,确保食用菌茁壮成长。
四、人员与物料进出管控准则
人员是最大污染源之一,净化车间入口处须设更衣室,从外到内依次为换鞋、脱外衣、穿洁净工作服、戴口罩帽子手套,经风淋室强力吹除人体附着尘埃方可入内。物料进出同样严格把关,原材料外包装在缓冲间去除,经消毒处理后通过传递窗进入车间,避免外部污染物 “搭便车”。废弃物出口独立设置,及时清理,防止交叉污染,全程严守 “洁净防线”。
五、日常清洁与消毒关键环节
日常清洁消毒是保障车间持续洁净的关键。地面每日用专用消毒剂拖洗,墙壁、天花板定期擦拭,设备表面在每批次生产结束后深度清洁,尤其是接种器具,高温高压灭菌确保无菌状态。空间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、臭氧熏蒸交替进行,紫外线侧重工作间隙局部杀菌,臭氧则利用其强氧化性在车间无人时全面净化空气、杀灭隐藏微生物,双管齐下筑牢洁净根基,为食用菌营造优质生长 “净土”。